第139章 蒙汗药那点事儿(2/2)

曼陀罗里面的东莨菪碱,是主要的毒性来源,所以古人多用它来制成“蒙汗药”。

我曾经用这白色的花晾干卷在烟里抽,治疗久咳,很有效果,不过有一次抽多了,把我药迷糊了……

《水浒传》中,母夜叉孙二娘用“蒙汗药”麻翻了两个押送武松的差人,晁盖、吴用等人在黄泥冈用“蒙汗药”麻翻了杨志和众军汉,从而演绎出了“智取生辰纲”的故事。

据宋代周去钧《岭南代答》中记载:“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白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末之,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箧而趋。”

说明宋朝时“蒙汗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了。

至明代,“蒙汗药”不但频见于史籍,而且对其成分、配制、药理作用和消解方法都有较详细的描写。

翻阅清代档案有关案例,清代的刑案中亦有用“蒙汗药”从事拐卖人口、骗财取货勾当之记载。

其实,“蒙汗药”的作用不仅仅在于麻醉他人而谋财害命,在古代,它的最大的作用还是医学临床上的麻醉。

《列子·汤问》中记载,战国名医扁鹊曾用“蒙汗药”酒将鲁国公扈、赵齐婴二人“迷死三日”,给他们做“剖胸探心”手术。

三国时代的神医华佗用的麻沸散就是蒙汗药,他想给曹操治疗头疾,准备麻翻曹操,曹操多疑,以为华佗要害他,结果把华佗杀了……

《后汉书·华佗传》中载:“若疾发于内,针药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知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肠煎洗,除去疾症,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平复。”

这可能是古代典籍中医学使用麻醉药的最详细的记载,于今也大有借鉴意义。

明朝人梅元实所着《药性会元》一书中,曾经介绍过蒙汗药。书中记载:“曼陀罗花与川乌、草乌合末,即蒙汗药。”

但是在北宋之前,中原文献典籍中从未出现过与曼陀罗花有关的任何文献记载,直到南宋年间的《葵辛杂识续编》一书中,才出现了与曼陀罗花有关的最早记载。

所以,有可能曼陀罗并非中国原产,这种花很有可能是由宋朝阿拉伯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或者从印度东南亚等国家传入,因为这个花名字很像阿拉伯或者印度的名字,我小时候第一次听说这种植物名字,第一感觉是印度的名字,或者与宗教有关。

反正在宋朝之后,书中才出现了与曼陀罗花有关的功效记载。宋代之前的史书上只有迷药记载,没有曼陀罗的字样称呼。

宋代窦材《扁鹊心书》记载了内服麻醉药方“睡圣散”的情形:“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此方由山茄花、火麻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一服后即昏睡。”

曼陀罗花可用于“蒙汗药”的配制,亦可用于治病疗疾。

它被广泛应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小儿惊风、癫痫、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银屑病、脊椎炎、败血症、脉管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宋代司马光《涑水记闻》中也曾记述:“五溪蛮汉,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

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的巨着《本草纲目》里,也详细地描述了曼陀罗花的神奇疗效:“八月来此花、七月来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先宜服此,则不觉苦也。”

整理一些关于蒙汗药的历史,很多中国的古典武侠小说中,总少不了神秘莫测的蒙汗药。

蒙汗药是和江湖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冯云今天效仿了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手段,这是六爷出的主意,看来多看小说也能学到知识用于实战。

冯云看见那些侍卫基本都醉倒不起,心中高兴,不过还有三个侍卫没有醉倒,这三个贴身侍卫还要跟着何乾元上船,冯云心里盘算着对付办法,有些着急……

何乾元看见那些侍卫东倒西歪,醉的那么快,心里忽然起了疑心……

document.wr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