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过客鲸(26)再度分别(1/2)

“罗斯妮,你这个办法说得也太简单了吧。我才不相信真会有这么容易呢。”吉尔斯说。

罗斯妮回应道:“你自己试一试就知道了,实践出真知。反正我以前一直是这么做的。”

吉尔斯依旧对此感到很怀疑:“你说的都是真的吗?”

“不相信拉倒,随你的便。只要你考试的时候,如果对题目一窍不通,别责怪我就行了。”罗斯妮没好气地回复。

“好吧,那我就暂时先按照你所说的这个办法试一试。”吉尔斯只得半信半疑地接受了罗斯妮所提供的方法。

这时候,在北冰洋海域,斯却科特老师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提风等小鲸们只得无可奈何地在讲台下忍受着噩梦般的历史课课堂。

“过客鲸的雄性始祖由于杀婴被母亲永久驱逐出鲸群,不得不选择自立门户。它与自己的伴侣和孩子们离开了鲸群,在外自力更生。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源源不断地有它的仰慕者脱离原来的鲸群并加入这个小群体,使得队伍逐渐开始发展壮大。等到过客鲸的雄性始祖去世的时候,原来仅仅由一个家庭组成的小群体已经发展成为有数十位成员的大鲸群了。经过数万年的发展之后,过客鲸这一生态型正式形成,过客鲸基本上只以鳍脚类、鲸类、海獭、海牛这些海洋哺乳动物为食,几乎从来不食用任何鱼类。在更新世晚期,过客鲸渐渐扩散到了北大西洋海域的大部分地方。”

“莱滕因,这就是你们过客鲸的发展历程吗?”提风悄声问道。

“嗯,怎么了?”

“似乎听起来略微有点平淡无奇啊。”

莱滕因翻了个白眼,低声回应:“提风,那你认为应该怎样才算得上是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呢?”

“我觉得,至少应该有一些精彩壮烈的场面吧,就像是单挑抹香鲸之类的,让我一听就能热血沸腾的那种传奇故事。”提风两眼放光地说。

“提风,你就别做这种异想天开的大梦了,现实一点行不行?历史不是虚构的小说,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必须要符合逻辑,不可能会有那么离谱的内容发生。”莱滕因对好友离奇的想法感到十分无语。

提风顿时非常扫兴,闷闷不乐地回复道:“好吧,我知道了。”

“接下来,我就要开始提问了。莱滕因,请问过客鲸的雄性始祖因为做了什么事情而被它的母亲永久驱逐出鲸群?”

“杀婴。”莱滕因迅速回答。

“很好,回答正确。”

“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一点。”提风小声吐槽道。

“不管问题容易还是困难,能够答对就行,不是吗?”

斯却科特老师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下去:“刚才我提到,过客鲸的雄性始祖去世的时候,它的群体已经逐渐开始发展壮大。那么,它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相信大家对这一点一定也都特别感兴趣。据说,它是与一头曾经侥幸在捕猎当中死里逃生的大翅鲸在激烈搏斗中同归于尽。还有其他说法认为,它是遭到了曾经在鲸群中死对头的偷袭,最终死于重伤。这两种说法,都具备一定的可信度。不过它的死并没有对新群体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它的伴侣迅速接过领袖的重任,并让初生的过客鲸群体越来越强大。当然,这是后话了。此外,在它的女儿成为首领后,认为较小的群体规模更加适合于捕猎海洋哺乳动物,于是主持了一次大规模的分家活动。从此,过客鲸基本上平常都以家庭为单位活动,只有到了繁殖的时候才会偶尔组成大规模群体。”

“原来,这就是你们过客鲸群体规模平常总是很小的原因啊。”提风恍然大悟道。

莱滕因不厌其烦,为一知半解的好友进一步科普道:“实际上,不止我们过客鲸,所有以海洋哺乳动物为主要猎物的生态型,群体规模都比较小,比如罗斯妮所属的大西洋少数生态型以及吉尔斯所属的南极普通生态型,因为群体规模太大的话非常容易被感官敏锐的海洋哺乳动物发现。至于你所属的南极浮冰生态型则比较特殊,虽然你们以海豹为主食,但是你们不像其它生态型那样直接捕食在海水里的海豹,而是通过制造波浪把浮冰上的海豹赶下海然后再捕食,这种战术需要多位鲸群成员密切合作才能够办到,因此你们南极浮冰生态型的群体规模也比较大。”

“原来其中还有这样的原因啊,我今天算是长见识了。”

另一边,在北大西洋海域,经历过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之后,吉尔斯与罗斯妮又迎来了下一节地理课。这堂地理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印度洋的海况与海貌。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之间,大部分在南半球,总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这也是印度洋名称的由来。印度洋的范围北至印度次大陆及阿拉伯半岛(南亚及西亚);西达东非;东侧则以印度尼西亚、巽他群岛及澳大利亚为界;南迄南冰洋(也有定义至南极洲)。印度洋西面于开始于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处与大西洋相接,东面于东经146°55'处与太平洋相接。印度洋的最北边大概为波斯湾内北纬30°处。印度洋的宽度有将近千米(6214英里)(从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亚之间),水量大约为立方英里(立方千米)。非洲,印度和南极的地壳板块在印度洋的罗德里格斯三向联结构造处汇合。印度洋的大陆架较为狭窄,扣除澳大利亚西海岸较宽广的大陆架区(平均宽度1000公里),其他地区的大陆架平均宽度为200公里。平均深度为3890米,最大深度为蒂阿曼蒂那海沟,达8047米;而爪哇海沟(深度7258–7725米)曾长期被认为是印度洋最深的海沟。印度洋上的一些主要咽喉要道有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龙目海峡、马六甲海峡和保克海峡。印度洋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大西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太平洋联结。印度洋的轮廓为北部为陆地封闭,南面则以南纬60度为界,与南冰洋相连。印度洋的主要属海和海湾是红海、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阿曼湾、孟加拉湾、安达曼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卡奔塔利亚湾、大澳大利亚湾、莫桑比克海峡等等。印度洋有很多岛屿,其中大部分是大陆岛,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明打威群岛等。留尼汪岛、科摩罗群岛、阿姆斯特丹岛、克罗泽群岛、凯尔盖朗群岛为火山岛。拉克沙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查戈斯群岛,以及爪哇西南的圣诞岛、科科斯群岛是珊瑚岛。流入印度洋的大河有赞比西河,阿拉伯河,印度河,讷尔默达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朱巴河和伊洛瓦底江等等。印度洋的洋流主要被季风控制。它有两个较大的环流构成了主要的流型,一个是在北半球的顺时针环流;另一个是赤道南部的逆时针环流。但是在冬季的季风期间,北方的环流会逆转方向。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经常有热带气旋产生。于十月至隔年四月有强烈东北风吹拂,五月至十月则有盛行南风及西风。阿拉伯海上强烈的季风为印度次大陆带来了降雨,南半球的风大多温和,但毛里求斯附近的暴风雨却十分剧烈。印度洋海水上层浮游生物很丰富,盛产飞鱼、金鲭、金枪鱼、马鲛鱼等,鲸、海豹、企鹅也很多。棘皮动物中多海胆、海参、蛇尾、海百合等。海生哺乳动物中儒艮是印度洋的特产。波斯湾和斯里兰卡岛盛产珍珠。此外,植物有各种藻类及各种红树林。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沟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东通过马六甲海峡可以进入太平洋,向西绕过好望角可达大西洋,向西北通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可入地中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document.write ('');